RNA干擾(RNAi)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,可以用來作為針對人體不同疾病(如癌癥)的治療策略。然而,在體內,如何將小分子siRNA轉移到腫瘤或者癌細胞聚集的區域一直是很難的課題。通過一種高效的自組裝系統,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中國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的課題組,發展了一套獨特的納米顆粒平臺,通過由固體多聚陽離子脂類和脂類-多聚乙二醇構成的分子外殼,包裹著小分子siRNA的運輸系統。
在465個非小細胞性肺癌(NSCLC)患者采集的組織,通過微陣列分析和免疫沉淀方法發現,在癌細胞中PHB1蛋白存在很高的表達量,也是與非小細胞性肺癌患者低存活率相關的。這證明了,PHB1蛋白是針對非PHB1的表達量或許對治療非小細胞性肺癌有積極意義。中美的這個聯合課題組,試圖通過一種新的納米顆粒轉運系統將針對PHB1的siRNA送達癌細胞區域,進而達到抗癌細胞的效果。這種思路和前期東京大學片岡一則發表在ACS Nano的研究文章存在異曲同工之妙。
這種新一代的納米多聚體尺寸很小,而且大小比較均一,能夠高效地包裹和釋放siRNA分子。這些納米粒子在血液的半數濃度存留時間長達8小時。不僅如此,該顆粒還可以有些聚集到腫瘤區域,完成基因沉默,在活體內有很小的副作用。實驗中siRNA是通過沉默蛋白質PHB1的基因,達到抑制非小細胞性肺癌細胞生長的。當沉默掉PHB1后,癌細胞的程序性死亡數量增加。16天后,對比對照組,實驗組的癌細胞組織的重量輕約70%。該實驗對抗癌效果的測試是在小鼠身上完成的。
這個研究證明了,PHB1可能作為一種潛在的抗非小細胞性肺癌的靶標,對抗癌藥物研發有重要意義。PHB1結合siRNA對癌細胞生長抑制明顯,而這其中新類型的納米顆粒可以很好地轉運整個系統到癌細胞區域。這個研究為抗癌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。然而從實驗室進入臨床,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。或許該研究未來會給我們帶來驚喜,讓我們拭目以待吧。